请教: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结婚风俗?

漯河西装定制哪里做的好-漯河工作西装定制价格

是不是要去看丈母娘拉?

不应该只单单了解结婚风俗呀,那样去了显的太扳,我认为应该附加的什么都了解一些,这样去了遇到什么以外的事情,你处理起来才会显的游刃有余,别人才会看好你!!

漯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加之漯河人的现代意识较强,城市现代气息较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较快,但对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完全摈弃,部分仍沿袭至今。老传统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

婚姻习俗

八十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复存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恋爱,朋友介绍,婚介中心牵线和自登征婚启示等形式;在农村,以通过街坊邻居、亲朋介绍为主。经介绍后牵线人不再介入,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女性多注重对方的相貌、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男性一般侧重女方的相貌、性格、年龄和品行。部分还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讲“门当户对”等现象。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彼此没有意见,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各自户口所在地出具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成为合法夫妻,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必须择定吉日男方上门迎娶,女方陪送嫁妆进门后方共同生活。根据男方所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嫁妆品种、数量不等,一般是小件日用品、电视机、洗衣机,部分家庭有电冰箱、摩托车等,家俱一般由男方置备。择定日期农村一般选在春节前的腊月逢双日,城市多选择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前。迎娶队伍不断壮大。迎娶车辆都是轿车、面包车或农用三轮摩托车,少者三、五辆,多者二、三十辆。城市新娘多穿婚纱,到美容店美容化妆。婚前拍婚纱照,婚期搞摄影,录像以作纪念。新娘接回去后,由伴娘陪同下车,燃放鞭炮,举行结婚仪式,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由新郎背着、客人簇拥着进入新房。中午,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亲朋好友送红包表示庆贺,少者50元,多者三、五百元不等。

新娘三天回门的习俗沿用至今。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门”,但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当天如遇“七、八”日期,则往后顺延一天。“回门”后,结婚仪式全部结束,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九十年代,旅游结婚比较盛行,团市委和部分企业举办集体婚礼。但婚礼大操大办、比阔气、讲排场、铺张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庭组合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几乎不复存在。尤其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深得人心,传统的多子多福意识逐渐淡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两代化演变。城市以三口之家居多,农村基本保持四口之家。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老人不愿意同结婚成家后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成家后也乐意 独立生活,逢星期天或节假日相互团聚。也有因住房紧张或家庭关系融洽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

生日习俗

一般叫“过生日”,对老年人叫“祝寿”。在城市,给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多摆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备酒席,自已一家人团聚祝贺。家庭条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设宴招待客人,参加者主要是子女、近亲属和朋友,他们带着生日蛋糕、酒、水果、饮料以及适合老年人的滋补品,也有不乏送红包者。个别有大肆挥霍、铺张浪费现象,也有极少数借祝寿之机敛财者。给儿童过生日较普遍,生日当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讲究几周岁蛋糕上插几支蜡烛。照生日照以作纪念。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参加的,还要摆酒席招待,祝贺者都给孩子买有礼物,主要是蛋糕、衣服、书包、食品等。年龄大点的在校学生,也有邀请同学给自已过生日的,同学送一些纪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干脆买些食品带着同学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亲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妇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播戏曲或歌曲,表示对亲属、朋友生日的祝贺。

丧葬习俗

1987年市政府发文,要求城市干部职工后一律实行火化,丧事从简。从此开始城市居民后进行火化。灵堂一般设在殡仪馆,也有设在自已家里的,亲朋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挽帐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钱,少者50元,多者几百元不等。尸体火化前进行整容,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参加吊唁者佩带黑纱或白花。骨灰有的暂放骨灰堂,稍后选址进行安葬,有的直接选址安葬在公墓。子女在亡者“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烧纸或送鲜花以示悼念。

农村仍实行土葬,办事程序、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普遍受到人们重视。进入上一年的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作准备,尤其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又称“小年下”),人们更是忙碌着购新衣,办年货。有些单位还给职工发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之类的食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品种增多,花样翻新。在农村,春节期间,一改原来的单一吃饺子、蒸馒头、炸油条,也是准备一些丰盛的酒菜庆贺新春。城市更是菜样品种齐全,应有尽有。正月初一,人们早晨起五更,穿新衣,燃放鞭炮,挂鞭少者5000头,多者上万头,响声一直延续到上午8点左右。早餐吃饺子和丰盛的菜肴,饺子内预包一枚硬币,预示着食者本年吉祥。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村一般10元,城市少者50元,多者上百元。朋友路遇,相互问候“新年好”。市有关领导深入基层和部分居民家庭给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居民以节日问候。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礼品多是水果、饮料、糕点、酒类等。城市由于机关放假7天,除了串亲访友之外,经济条件好的部分家族选择外出旅游过春节,去处国内一般选择海南,国外主要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讯设备的发达,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节日期间不能团聚的亲朋好友,用电话、传呼和手机等方式相互问候新年好,给对方以节日的祝贺。农村习惯,一般过了初五就算新年过完,开始从事田间劳动或其他活动,有的开始外出打工。城市则是从初八正式上班开始一切恢复正常。

元宵节,又叫灯节。漯河有吃元宵、观灯展、玩故事的习惯,并且形成自已独特的“十九会”。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要组织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展灯上万只,千只百态,五花八门,吸引着市区及周边农村数十万人前往观展。农村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街头、机关大院,表演龙舞、狮子、高跷、旱船等,演后被封赏烟、酒、点心等。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市里还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资数十万元,购置礼花,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分两个地点在市区燃放,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使周边和市区群众大开眼界。

“三八”妇女节,为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欢庆妇女自已的节日,以市妇联牵头,动员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妇女参加,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跳绳、短跑、自行车比赛等,有时还举办歌曲、戏曲比赛。

“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般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举办篮球运动会、乒乓球运动会、交谊舞比赛、职工美术书法展览等。市里召开会议,表彰工人队伍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生活习俗

服饰。在城镇,家庭条件较好的男性冬季多穿毛呢大衣、皮西装、皮夹克、风衣、鸭绒袄、羽绒服、棉休闲衣、棉衬衣、保暖内衣、编织毛衣、羊毛衫等。一般家庭则穿普通棉衣、毛衣等。夏季侧重短袖衬衫、短袖T恤衫、衬衣、长裤或西式裤头等,条件好的讲究面料、款式,一般多在乎凉爽而已。春秋季一般穿西装、长袖T恤衫、夹克衫、休闲装、运动装等,机关工作人员或讲究的男青年多打领带。布料多追求毛料或棉织品,款式讲究新颖、大方、得体。穿鞋除夏季穿皮凉鞋外,其他季节主要穿皮鞋、休闲鞋或旅游鞋,部分男性冬季穿棉皮鞋。老年人多穿布鞋,中小学生除夏季穿凉鞋,其他时间多穿旅游鞋。农村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男性着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四季都是买成衣或订做,春秋季也大都穿西装、夹克衫或休闲装,只是档次较低,不讲品牌。大多数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也以穿皮鞋为主。女性服装花色品种较多,款式更新较快。女性冬季多穿各式大衣、鸭绒袄裤、皮衣、毛衣、保暖内衣、棉衣裙等。夏季多穿套裙、连衣裙、T恤衫、百褶裙、马裤、背心、休闲衫、短裙或短裤等。春秋季主要穿西装、夹克衫、羊毛衫、长套裙、大摆裙、健美裤、筒裤、牛仔裤等。穿鞋多穿高跟皮鞋、皮凉鞋、长筒靴等,颜色亮丽、款式多样。部分企业和服务行业着专用制服。学生都有校服,有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期间穿,平时多穿运动服或休闲服。

饮食,漯河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城市居民早餐多食稀饭、豆浆、牛奶、荷包蛋、油条、胡辣汤、肉盒、油饼、小笼包子、豆沫等。午餐以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大米饭、卤面、饺子等为主,吃大米饭时,多是炒几道菜配以鸡或鱼等供食。晚餐习惯上仍是稀饭、馍、菜,但菜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较大,面食大幅度下降,副食增长较快,平时基本不断肉、鸡、鱼、禽蛋等,以追求营养化、多样化和美味化,以至于逢年过节居民不知道还吃啥,戏说"天天都是过年"。粗粮玉米面、豆面、红薯面、小米等成了城市居民的热销食品,用以调节味口和增加多种营养。城市一般是在家围桌吃饭的习惯,除早餐外,多是边吃边看电视,或议论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地新闻。农村饮食仍以主食为主,全是细粮。早餐多食稀饭、蒸馍,菜以时令菜为主,搭配咸菜,部分条件好的家庭也喝豆浆,吃油条。午餐主要吃汤面条或捞面条,有时也吃卤面、大米和饺子,一般都是来客人或过节。晚上仍是以稀饭、馍和简单的菜为主。农村习惯吃饭时,多端着饭菜拿着馍到街上或荫凉处串饭场,边吃边聊,谈古论今。

居住,九十年代之前,城市居民住房以平房为主,有部分楼房,多为公房。进入九十年代,楼房逐步取代平房,居民住房以单位分房免费居住为主,楼层多为五层、六层,结构多为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面积多在60-90平方米之间。1995年以后,全部取消公房,住房实行商品化,住房面积也逐步扩大,以100-160平方米者居多,结构也由原来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发展到四室一厅、三室两厅、四室两厅,并出现双卫生间、半复式、复式等结构。条件好的居民家庭多选择自已购地盖别墅,独家小院,居住面积少者100多平方米,多者达300平方米以上,最低两层,多者高达四层。装修越来越豪华,部分家庭装修费用甚至超过购房款。农村住房都是自已盖的独家小院,有平房、瓦房和部分楼房,少者三间,多者五、六间,配以厨房,楼房一般都是两层。每家都垒有院墙,安装大门。结构多追求美观、宽敞,室内也分有卧室、客厅、套间、储藏室等。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材料多选择砖、水泥、预制板、铁窗或铝合金门窗等。室内也讲究简单装修,用涂料粉墙,水泥铺地,部分用地板砖,外墙多为水泥墙面。

出行,城市居民外出或上下班一般以骑自行车、摩托车、坐公交车、出租车为主,自行车以24型斜梁车为主,摩托车以125型踏板车为主,也有少数家庭购买有小轿车、面包车。出远门多选择乘坐火车或汽车,条件好的坐飞机的也越来越多。农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四轮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出远门则选择坐汽车和火车。

用,城市居民家庭基本都用上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取暖采用电暖气、空调、小锅炉或单位集中供暖,制冷以电风扇、空调为主。寻呼机曾一度普及,后随着手机的上市又逐步被淘汰,手机已成为上班族和商界的主要通讯工具。家用电话基本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居民家中,大多上有互联网。厨房炊具基本实现电气化,电饭锅、高压锅、微波炉等已成为常用厨具。农村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手机、电脑等也已进入部分农民家庭。

娱乐,老年人娱乐活动多选择在公园、广场练气功、打太极拳、练剑、打门球、打扑克、玩麻将、跳健美操、下象棋等,或养鸟、种花、钓鱼等,颐养天年。中青年和中小学生的娱乐活动主要是进舞厅跳舞、进恋歌房唱卡拉OK、进录像厅看录像、进电子游戏厅玩游戏、进网吧聊天、打桌球等。1987年夏,全市出现第一家歌舞厅,随后各种娱乐场所相继开业。截止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歌舞厅、恋歌房40家,电子游戏厅30家,桌(台)球室40 ,家,录像放映厅14家,出租、零售音像店30家,网吧242家。

称谓

八十年代,“同志”称谓比较盛行,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同志相称,只有工厂企业称呼职格老的同志为师傅。在机关,下级称呼领导直呼其职务,同行之间年轻人称呼老同志为老师,老同志叫年轻人直呼其名。进入九十年代,称呼“同志”的越来越少,尤其九十年代末期,几乎没有人再称呼“同志”,对男性称“先生”,对结过婚以上的女性称“女士”,对未婚女青年称“**”。大多数企业和部分机关团体称呼单位一把手为“老板”。对男出租车司机称“的哥”,对女出租车司机称“的姐”,称在网上聊天的朋友为“网友”,称上网者为“网虫”。

正装坐飞机大巴会皱么

正装坐飞机大巴会皱么

你说的正装,是指的西装吧?

不管是什么衣服,都不会皱,请放心。

原因:机场的大巴车至少也是经常运输的交通工具之一,南来北往的很多人穿正装,坐这样的车,都没有事。我本人也多次穿正装参与单位外的业务活动,没有发现因坐着这种车而发生褶皱的情况和问题。

个人建议,供借鉴参考采纳。如有问题,欢迎追问。

坐飞机还是大巴

当然飞机,

普通民航的速度大概在500-800km/h,大巴跑高速100-150km/h。这速度差距太大了。

快。

坐飞机乘坐大巴跟飞机票有关系吗

现在机场大巴都是独立营运的,与机票没有关系,任何人只要你买车票,都可以乘坐。

坐大巴晕车的人坐飞机会晕吗?坐飞机会不会很难受啊

这要看你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咯。个人认为坐飞机很舒服,但是有些人晕车也晕机的。

机场大巴耽误影响 坐飞机吗

影响啊,不过由于机场大巴延误行程的在机场会有一系列弥补措施的。

烟台接机大巴不坐飞机可以坐吗?

烟台机场发车时间:10:30、12:00、16:30、19:00、20:30威海发车时间:8:00、10:00、13:30、15:30、18:30全程约1小时30分钟。线路:威海卫大厦-高区商贸城站-影视城-烟台莱山机场仅供参考

坐飞机到新郑机场.下飞机有到唐河大巴吗?

没有,可以有大巴到漯河、许昌、驻马店、南阳转车,具体问机场。联系电话0371—68519508,当然也可以回郑州转车。

在许昌坐飞机大巴要在哪里等车呢?

好像是许昌高铁东站吧,不大清楚

哈尔滨机场大巴,飞机7:40 做民航大厦那个机场大巴赶趟么!第一次坐飞机

民航大厦--太平国际机场,公交线路:机场巴士1号线,全程约42.4公里,大约50分钟。头班车发车时间是早晨六点,如果不堵车的情况下时间刚刚好(登机前有安检)。

1、从民航大厦乘坐机场巴士1号线,经过5站, 到达太平国际机场站

2、步行约70米,到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不坐飞机能在候机楼坐直达机场的大巴吗?

没有问题啊!只要买车票就可以坐的,很多去机场接人的就是坐机场大巴过去的。

漯河一大叔做生意失败深夜穿西服捡废品,怎样面对生意场上的失败?

漯河一大叔做生意失败深夜穿西服捡废品,大家可以用正常的心态来面对生意场上的失败,只要一直向前走肯定会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段视频发布到了网上之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视频中一个穿着西装的大叔在垃圾桶旁捡废品。大盘鸡店的一个老板看到了这个大叔以后觉得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是就主动上前询问这位大叔有没有吃饭,还邀请大叔来店里吃一口热饭。

通过交谈店老板知道原来最开始这个大叔也是一个生意人,但是在做生意的时候赔钱了,可是大叔的自尊心特别强,不愿意去求别人,于是就只能通过捡废品这种方式来补贴家用。两个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看出这个大叔是一个非常温文尔雅的人,尽管如今的他确实比较落魄,但是他却没有想过向生活低头,而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骄傲,相信他终有一天会获得成功。

很多网友都表示这个大叔是靠自己的努力赚钱,所以不管怎样他都不寒酸。也有网友表示生活不会亏待付出努力的人,希望这个大叔在坚持一段时间以后能够获得新的转机,能够快点渡过难关。其实疫情爆发过后大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有很多上班族都出现了失业的现象,做生意这一行更是承担着非常大的风险,稍不留神就会一败涂地。

做生意出现失败的人可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有一部分人在失败了以后就选择向命运低头,于是他们一生都碌碌无为,可有些人失败了以后依旧不愿意妥协,他们在这条路上没有走通就会换一条路走。这个大叔没有向身边的人低头,但是他却放下架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编觉得他这样的选择就是非常正能量的,希望他的生意有一天能够有转机。

我国经济从1952到1956年短短四年飞速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国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城乡居民结束了旧中国饥寒交迫的悲惨命运,绝大多数群众过上了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生活,温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人民群众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点燃起建设美好生活的梦想。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  (一)食物消费有所改善,恩格尔系数稍有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增多,人民群众食不果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食物消费发生了新的变化。  1.细粮消费增加,粗粮消费减少。据1953年河南省财委对郑州、开封、安阳、焦作、洛阳、漯河、朱集(商丘)、南阳市和濮阳、获嘉县的调查表明,1951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粮食235.74公斤,其中细粮占58.93%、粗粮占41.07%;1952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粮食237.03公斤,其中细粮占64.58%、粗粮占35.42%;1953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粮食232.25公斤,其中细粮占67.1%、粗粮占32.9%。农村居民细粮消费比例也在缓慢上升,从1950年到1956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细粮消费量从84公斤上升到91.5公斤,细粮所占比例从39%上升到42%。[1]  2.肉类、副食及蔬菜消费量有所改善。1949—1956年,吉林省职工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50斤,其中细粮占50%以上,为1941年的7倍多;人均蔬菜消费量为250斤左右;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1—16斤多,超过伪满时期1倍以上;人均鸡蛋消费量为20个,是1941年的3倍。人民生活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已经过着以细粮为主、鲜菜不缺、肉食近于经常、年节时更加丰盛的生活了。吉林省农民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5斤左右,人均细粮消费量逐年增加,l956年时约为54斤,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0斤多,均为1941年的3倍多。[2]  3.饮食支出比例变小。一份关于吉林省职工、农民生活支出的数据表明,与解放前相比,吉林省职工、农民的食品消费比重发生了变化,职工由1941年的60.32%下降到1956年的44.17%,农民由69.20%下降到61.27%。[2](P.318)虽然食品消费所占生活费用的比重还很大,仍没有脱离贫困状态,但恩格尔系数下降的事实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衣着消费有所改观,衣着质量依然不高  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用于衣着的消费支出也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穿衣紧张的状况有所改观,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乡居民衣着消费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  1.从实际消费上看,衣着消费量和实际支出有所增长。1957年时全国主要纺织品销售量大幅度增长,棉布销售量从1952年的30.8亿米增长到1957年的42.9亿米;呢绒从362.6万米增长到709.4万米;绸缎从3092.3万米增长到7090.8万米;针织内衣裤从2900.4万件增长到20253.6万件;衣着类商品销售总额由50.8亿元上升到82.6亿元。人均棉布消费量从1952年的17.12尺增长到1957年的20.47尺;呢绒从0.019尺增长到0.033尺;绸缎从O。163尺增长到0.334尺;针织内衣裤从0.05件增长到0.32件;人均衣着消费额从8.95元增长到12.98元。[3]  2.从布料上看,主要以机制棉布和土布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棉布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对土布的需求量不断下降,呢绒、绸缎的消费很少。消费者选择衣料以价廉、耐穿为主要标准。  3.从款式上看,主要以列宁装、工作裤和军装为主。旗袍、马褂、西服等几乎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简单、风格朴素的列宁装、工装裤和军装。这些服装价格便宜、实用性强,干起活来要比旗袍、西装方便得多,适合当时勤俭建国的客观需要。  (三)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居住状况依然紧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城乡居民居住状况得以改善。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途径主要有:  1.国家投资兴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居民住宅的投资。城市新建住宅面积不断增加。到1956年,全国新建住宅面积累计已达8100万平方米,比1950年增加7849万平方米,[4]在城镇职工居住的住宅中,占将近一半的住宅是由国家提供的。  2.自建公助。仅1956年,全国就有]678个厂矿企业推行了“自建公助”的法,全年新建的住宅面积达252万平方米,有6万多名职工搬进了新房。铁路、煤矿、纺织三个系统帮助职工自建了245.3万多平方米住宅,解决了8.1万户职工的居住问题。[5]  3.互换住宅。如沈阳市“动员居民腾出多余房屋和远近互相对换,使一千户缺房户和住宅离工厂较远的职工得到方便的安身之所”。[6]另据报道,“几年来,哈尔滨市房地产管理局根据双方自愿的原则,调剂互换住宅已有3011户。其中,职工住宅与工作地址距离远、跨区互换的占64.3%;居住面积大小与人口多少不相适应、区内互换的占35.7%。”[7]?农村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分得住房。河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使贫苦农民的居住面积显著增加。据调查,在开展了土地改革的14个县、32个村中,若以地主户均占有房屋间数为100,富农则为97.2,中农为86.8,贫农为57.3,雇农为40.8;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4个县、10个村中,房屋分布十分悬殊,若以地主户均占有房屋间数为100,富农则为60.8,中农为40.8,贫农为21.0,雇农为2.8。土改运动使贫苦农民的住房状况得到改善。[1](PP.59-60)其次是农民自建住房。据《河南省志》记载,1951—1954年,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部分农民开始翻修旧房,把一些简易房舍建成永久性房屋。据1954年对河南省50个县993户农民的调查,在农村房屋中,瓦房占32.4%,砖土平房占7.7%,草房占55.8%,窑洞占4.1%,平均每户使用房屋4.73间/其中住房为3.84间),已超过1937年的水平。[1](p.68)  (四)日用品消费有所进步,耐用品消费微乎其微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家庭主要以吃穿为主,日用品消费支出很少。就城镇居民来说,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布置比较简单。一般家庭拥有的家具多为日常必需的桌子、凳子、箱子、柜子和床,且质量不高。一些干部家庭的家具多为机关配备。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日用品消费有所变化,一般职工家庭洗衣服多用肥皂,洗衣盆、洗脸盆和面盆都换成了搪瓷盆,喝茶用搪瓷茶缸,大部分家庭用上了保温瓶。许多大中城市居民家庭结束了过去用油灯照明的历史,用上了电灯。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城镇职工对纸张、钢笔、铅笔的消费量较少。高档一点的日用品如香皂、铝锅、钟表消费量也比较少。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虽然开始出现在城镇居民家庭中,但仅限于高干和高收入①家庭。1956年在城镇居民中每百人缝纫机消费量为0.2台、手表为1.27只、自行车为0.5辆、收音机为0.14部。[8]  农村居民日用品消费更为简单。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饮食和衣着消费,日用品消费微乎其微。1957年农村居民人均日用品及其他消费开支不到5元,支出比例仅占全部支出的6.9%,排在吃、穿、烧之后。[9]普通农家仅有床、桌子和几张长凳,较富裕的家庭才有衣柜,多为世代相传。日用品的自给性消费比重很大,一般用火镰打火,用皂角洗衣服,洗脸盆、面盆、洗衣盆多为木制盆或陶盆,锅为手工作坊制铁锅或铜锅,日常照明以油灯为主。二、城乡居民文教卫生水平的变化  (一)城乡居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有计划地领导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1949—1956年,城乡居民在文化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水平虽然较低,但是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免费享有,这些文化体育活动使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身心健康获得了一次空前的提高。  1.开展了以普及文化为目的的全国性扫盲运动。为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党的号召下,从1950年开始,全国普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农村通过开农民业余文化学校(也称民校)、记工学习班、识字小组等扫除文盲,城市通过开厂校和地方性学校扫盲。翻身做主人的工农群众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出现了“夫教妻”、“子教父”、“能者为师”、“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大家动手,扫除文盲”的感人场面。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截至1956年底,全国累计扫除文盲2076.3万人,成千上万的群众摆脱了目不识丁的愚昧状态。[4](P.176)  2.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随着扫盲运动的深入开展,掌握了文化的群众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和文艺表演,充分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据报道,“工人们有了自己的报纸——‘盐场大众报’;有三百六十多个盐工学会了写稿,其中五十多名成为报纸的模范工人通讯员”。[10]工人们不但创作了各种文艺作品,而且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新港工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四百多个爱好文艺的工人们组成了京剧、评剧、话剧、歌咏、舞蹈等十多个业余文艺组织,他们经常在文艺晚会上给广大的工人群众演出。”[11]据统计,1954年在全国各基层组织中,有业余剧团7046个,有演员及工作人员183600余人。音乐、舞蹈、文艺、美术组织共17680余组,参加人员有199730余人。基层以上的各级工会组织有专业剧团24个,业余剧团670余个。[12]  3.形成了群众体育活动的热潮。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大力推进人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是广泛开展广播体操活动。各地政府机关和工矿企业相继推广了工间操制度,这成为广大干部职工最普遍的一种体育锻炼方式。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广播体操、儿童广播体操活动。劳卫制②在中等以上学校和很多厂矿企业、机关中也得到普遍推行。二是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各地在厂矿、中等以上学校、机关和民兵中普遍开展了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拳等各种体育运动。各单位还纷纷组织了运动队,如天津塘沽新港的码头工人和筑港工人们成立篮球、排球、足球等18个球队,队员有200多人。[11]三是体育竞赛活动空前活跃。各级机关、厂矿企业经常举单位内部以及单位之间的比赛。据统计,1949—1956年在全国32个城市举了122次运动会,有36783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全国性竞赛有57次。[13]  (二)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分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基本达到县县有医院,大量的乡建有诊所。195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07305个,其中医院3903个、疗养院799个、门诊所86866个、专业防治所(站)637个、卫生防疫站1464个、妇幼保健站4564个、药品检验所(室)27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6个,其他卫生机构9019个。全国医院、疗养院的床位数为41.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6.2万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也大大增加。[14]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危害人民最大、流行最广的疾病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防治工作,从1952年开始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清洁,预防了疫病的传染。到1956年底,我国内蒙古、吉林、福建、浙江、江西等鼠疫频发地区的疫情先后得到控制。天花除在边疆地区个别发生外,在全国已近绝迹。霍乱得到消除。其他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皆有显著下降。因伤寒、疟疾等疫病造成的亡和损失也日趋减少。  我国卫生状况和医疗条件显著改善使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到1956年,全国人口亡率从解放前的30‰。下降到11.40‰,[14](P.105)婴儿亡率从200‰下降到80.8‰左右,③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延长到57岁。④三、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差距和消费差距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949—1955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6.8%,而同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年均增长速度为:美国3.1%、英国4.3%、法国5.6%、联邦德国18.9%、日本18.8%、印度5.1%。⑤据安格斯。麦迪森估算,“中国GDP在世界GDP中占的比重,1950年为4.6%,1952年升至5.2%,1956年升至5.4%。”[15]改变了从16世纪以来中国占世界GDP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的局面。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195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28亿元,不及美国的1/10,相当于苏联的1/4。闪如果按人均计算的话,1955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60美元,相当于日本(1600美元)的1/10,略低于印度(170美元),高于其他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低收入国家中较为靠前。[17]  食品消费差距1957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4%,可以勉强维持温饱;农村居民为65.8%,处于绝对贫困阶段。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要高于同时期的高收入国家和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在中国居民食物结构中,粮食占绝对比重,肉类、蛋类很少,奶类几乎是空白,而其他国家居民粮食消费量只占整个食物消费量的1/3或1/2。如果以1956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204公斤)为100,则美国居民粮食消费量为中国居民粮食消费量的33%,英国为42%、法国为52%、日本为73%、印度为61%。可见中国居民食物结构单一,对粮食依赖性极大。⑥  医疗卫生差距1956年,中国卫生机构数为107305个,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仅为0.42张,每千人医生数仅为0.84人;[14](PP.540-543)同时期,苏联每千人床位数为6.76张,医生数为1.6人;美国每千人床位数为9.6张,医生数为1.32人。[18]据中国11个省的统计数据,1957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为57.9岁,[19]披近中等收入国家1960年的水平。⑦  文化教育差距1957年,中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7180.5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6.8人、中学生110人、小学生994人;同期美国平均每万人有大学生155人、中学生460人、小学生1569人,英国平均每万人有大学生21人、中学生474人、小学生1016人,法国平均每万人有大学生45人、中学生244人、小学生1209人,日本平均每万人有大学生69人、中学生961人、小学生1399人。[18](PP.406,579,790.910)说明当时我国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比较低,教育水平比较落后。  通过比较看出,经过1949—1956年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巨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当于当时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社会生产力还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分析  1949—1956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时期。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过去的“饥寒型”逐步向“温饱型”转变,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1.国家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发展策略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广大群众从生活水平的改善中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坚定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心。在经济工作的宏观控制上,正确处理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科学地安排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积累率较低,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后积累率有所提高,但始终保持在26%以下,1949—1953年平均积累率为24%,做到了兼顾生产和人民生活,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地、健康地进行。  2.稳定的市场物价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为了平抑物价,安定民心,1950年,财政、商业、银行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牢固地掌握了市场物价的领导权,物价趋于稳定。以1950年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为100,1952年时下降为92.6。[20]1953—1956年期间,国家先后对粮食、食油、棉花、棉布等重要生活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规定了若干重要工业品的全国统一出厂价,调整和缩小了许多商品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批零差价,从而保证了对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1956年我国基本建设迅猛发展,职工人数增多,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使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物价向上波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于1956年下半年暂时冻结了物价,煞住了涨价风。正是由于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方针,使我国城乡市场物价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局面,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安定人民生活起到良好作用。  3.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1949—1956年,党和政府在恢复农业生产、进行土地改革、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国家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大型农田水利设施。推广使用了拖拉机、化肥、农药等农用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人均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576斤增加到1956年的620斤,棉花产量从4.6斤增加到4.7斤,油料从9.5斤增加到16.4斤,水产品从5.9斤增加到8.6斤。[14](P.184)农业生产的恢复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40.2亿元增长到1956年的703.6亿元。1956年同1949年相比,棉纱产量增长了1.9倍,棉布增长了2.1倍,食糖增长了3.1倍,纸张增长了17.8%,胶鞋增长了2.6倍,自行车增长了44.7倍,原煤增长了2.4倍,原油增长了8.7倍,发电量增长了2.9倍,其他工业产品产量也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PP.84-89)  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增长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从1949年的44元增长到1957年的73元,[21]农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从1953年的0.1亿元增长到1956年的4.3亿元。[22]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家庭收入从1949年不足100元到1957年增长至254元,增长了1.5倍。[21]  总之,从纵向看,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旧中国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有限;从横向看,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1949—1956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以后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