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花旦 花衫 彩旦的区别

旦角服装定做-旦角服装设计简笔画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正旦: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当然也有说韵白的,可是说京白的比较多.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花旦与青衣的区别.如果再细说一下,花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花旦,指的是扮演性格上比较活泼、爽朗,举止上也比较轻盈伶俐的青年妇女角色.这样的角色,丫环比较多,例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等,都由花旦来扮演,《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等角色,过去也由花旦来扮演,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花旦的范围比较广,一般包括这麽几种:一种是闺门旦,原来是专指未婚的少女,以做工、念白见长的一种角色,比较典型的如《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等.发展到后来有些角色的举止虽然也比较稳重,而且唱和做也比较注重,例如《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之类的角色,后来也划到闺门旦范围里了.

花衫: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等.

彩旦:腻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

川剧的服饰特点

 川剧中,扮演帝王将相的演员衣着精致华美;小生身穿素雅到极致的长袍;旦角的服装则是水袖飘舞?每个川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服装,在川剧界有句俗语:?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宁肯穿破戏服上台演戏,也不能将人物的服饰张冠李戴。川剧的人物繁多,服饰更是大有讲究,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的服饰都大有门道。

 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

 服装样式有讲究,川剧服装色调上的选用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多用于皇生,绿色多用于红生,白色多用于武生,黑色和蓝色多用于正生,黑色多用于净,红色常用于丑。了解了川剧穿衣诀窍,以后再看戏,人物一出场,他的身份你也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得到了。

 川剧中的人物穿的戏服有点明代古装电视剧中的感觉,这些戏服是不是就是从明代服装发展而来?川剧演出服装是以明代服饰样式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通用于各类传统戏里。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又有其独具的特色。比如,袍服和小生褶子均无水袖,以内里所着长筒窄袖白布香汗衫伸出袍服和褶子数寸,覆盖指端,均为袖头子。小生褶子除领口外全不绣花,显示出一种极雅的风采,而且其服装是开高衩的。小生服装的里、面均以柔软的绉、绸制作,开高衩是便于演出时施展褶子功。有意思的是,川剧中,闺门旦、奴旦均穿短袖褶子。女褶子戏多,冬季亦如是,故有?冷不的小旦?之说。

 川剧的服装与京剧大同小异。它是以明朝服式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的一种统一剧装,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只从式样、色彩、图案上来区别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性格和年龄等。

川剧的剧目

 《卖画拍门》、《裁衣》、《武松杀嫂》、《马房放奎》、《五台会兄》、《花田写扇》、

 《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山杠爷》、《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保护措施

 创新

 潼南戏曲协会保持了传统剧目的演出,与县检察院联手创作并首演了《情怀》,以?川剧反腐?,不啻为一大创造。潼南县委、县政府把川剧传承和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把它列入文化建设规划,而且把方向、提要求,舍得投入、鼓励创新。

 展演

 2015年12月27日,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教育局承办的 ?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四川省川剧院举行。

 本次展演全省共有40多所中小学的50余个节目报名,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委地认真筛选和评比,最终确定22所学校的23个优秀节目参加演出。最后,从23个节目中评出一等奖7个、二等奖8个、创新奖6个、特别奖2个及指导教师奖40名。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跃说,当下,中小学生已成为保护、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

 保存

 为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让川剧剧目这份珍贵的遗产得以继承保留,传诸后世。对川剧传统剧目开展了一系列地整理、保存工作,并加以出版。其中,《川剧传统剧目集成》自2009年整理出版以来,已整理出版15卷。目前,《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此外,还出版《川剧经典折子戏》《川剧辛亥革命剧本选》《川剧精华》等川剧书籍。出版《川剧名家名段》等系列光碟,保存了川剧传统音乐。

 保护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与展示基地,向10家院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便于川剧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全川范围内更加全面的开展。启动?川剧河道艺术抢救保护?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