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城西装定制-汕尾海城西装定制厂家
想找点汕尾的资料
汕尾婚育习俗谈往
婚嫁
旧时婚嫁,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门当户对,并遵循“六礼”古风。其程序如下:
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认为双方生肖不会冲克,方可结亲。一般由媒人牵线说成。
开聘。合婚相宜,便行相亲。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况,谓之“踏家风(方)”。若无异议即可议聘和开聘,在十二版红折帖(婚书)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聘金尾数要有“4”的数码,谐音“世”,取“世世相传”好兆头。聘单红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认可,便可送聘定婚。客家山区婚俗,开聘后,女方亲属回家,女方则留在男方家中住宿。
送聘。也称纳采(俗称担酒)。男方择吉日将聘金和芝麻、茶叶、猪脚、饼等“四色礼”送到女家。女方受聘后回送糖豆、糯米粿和使君子(吉祥草)。并宴请至亲,分发定婚饼给亲友。
送日。男方择定婚期,写成红帖送至女家。女方开始备办嫁妆。出嫁前,女方要请人挽面整容,俗谓“开面”。然后,剔除十一二岁时塞在耳洞里的茶枝,戴上男方送聘或父母送给女儿的金耳环,准备出嫁。
迎娶。男家张灯结彩,门口贴红对联。由媒人领花轿至女家迎娶。新娘拜别父母上轿(客家由“好命公”扶上轿)。接着奏乐鸣炮起轿,新娘的兄弟(送嫁舅)、姐妹(送嫁姨)及伴娘等随轿而行,至男家门口。新郎手执白扇连敲轿顶三下,又用脚踢轿门三下,打开轿门,然后新娘头盖红布由“好命婆”扶出轿门,并边做四句(吉祥话)边牵入厅堂。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父母和伯叔等上辈,然后夫妻对拜。礼毕,送新娘入洞房。当晚睡前夫妻共吃糯米甜丸,称“合房丸”。
是日午或晚,男方宴请众亲朋,新郎到各酒席频频向客人敬酒。新郎、新娘交臂换杯对饮合卺酒。晚上,邻居男女老少看新娘,吃喜糖,闹新婚。新娘要为长辈及邻居亲朋端盘敬茶,被敬者饮茶后赠予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谓“压盘钱”。婚后满月,新娘外家置办礼物组织亲戚、邻居等妇女到新郎家做客,新娘置办午宴盛情接待,俗叫“吃出月”。
此外,尚有男到女家入赘结婚以及童养媳、指腹婚等婚姻形式。
建国后,国家颁布《新婚姻法》,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达到法定年龄,即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婚礼亦简化,形式趋于多样。结婚时,男方多用单车迎娶新娘和运载嫁妆。男女双方在学校、机关工作者通常举办茶话会进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此来招待亲友、同事。并多请单位领导作主婚人,婚礼上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唱歌等节目来活跃气氛。稍近至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大讲排场,互相攀比,婚娶改用贴着囍字及花饰的小汽车载新娘,并用多辆小汽车载着送嫁舅、姨、亲友及彩电、电冰箱、空调等嫁妆,晚上在大酒楼举办中西合璧式的婚礼酒宴,穿西装的新郎和穿婚纱的新娘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及其父母和至亲等在大门口迎送赴宴的宾客。宴会时,主持人致祝贺辞,新郎新娘相互勾手饮“交杯酒”,然后在其父母、至亲的陪同下,逐席向来贺的亲友敬酒致谢。有的新郎新娘两家举行联婚酒宴。但“六礼”婚俗仪式则基本照旧。
生育
在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往昔民间对传承香火、养儿防老的观念极其深厚。每当年节或神诞日,他们要到神庙极其虔诚地拈香求签祈祷观音娘、金花娘等赐送丁嗣。每年元宵节是民间求嗣“出丁”的开灯节,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挂上“鳌山灯”、“走马灯”等灯饰,举办灯会、巡游等节目。各家各户也要挂上大红灯笼。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要在家门口和祖祠上悬挂彩灯,有的合资请剧团演“丁戏”,并举办“请丁酒”和“吃丁茶”来宴请亲友,以示酬谢神恩光耀门庭之意。据《粤东笔记》载,明末清初海城龙津溪上源有放水灯的习俗,求嗣者在下流沿岸竞拾之,拾得白灯的喜为男兆,得红灯的谓为女兆。
海陆丰俗例,孕妇在分娩前,不允出远门和做激烈的运动,也不允做裁衣缝布等动作;家中不允动土、钉墙壁、移动眠床等,说是会动胎气,影响胎儿正常生长。产房门窗要紧闭,贴上符箓,以防生份人闯入,保持产房安静。并用榕叶、茅草、艾叶、菖蒲、仙人掌等用红棕索捆扎成小圆圈,挂于产房前或床帐上,以避邪气。
旧时婴儿接生,要请“接生婆”用竹杆片或剪刀断脐带。现多用新法接生。婴儿出生后,要到外家报喜。七天内不让外人探望产妇,亦不让生人见新生儿。产妇分娩后,头额缠戴布条圈,吃姜醋汤,洗香草水,不得接触生水,不能光脚走路。初产数天内,只吃清淡的营养物;七天后就开始吃姜醋蛋瘦肉、炖鸡等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生乳汁喂养新生儿。二十多天后,才可佐食鲜鱼类,但调料仍离不开姜醋。产妇一个月内不出家门,以防伤风感冒,谓之“做月”。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鸭舌凤、金银花等煮水洗身,谓之“洗三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